沈定庵(1927——),浙江绍兴人,曾拜 徐生翁门下。他对 书法艺术传 沈定庵统有精湛的领悟,同时又具深厚功力。他我行我素,师古不泥古,敢创新,正如其性格一样,在艺术上同样是嶔崎耿介;还有重要一条,就是他广博的学识与多方面的素养。”沈定庵对 徐生翁书法创作成就的归纳,其实也是对自己在书法艺术追求中的总结。沈定庵所谈的“三大要素”,何尝不是组成自己 书法的三大要素。 沈定庵对传统 书法的精湛领悟,首先表现在对“舍 二王以外,不知有书”观点有疑。对于 隶书的学习和创作,人言必称东汉。这没错。 隶书是东汉的主要书体,其规范性、普及性高于其他书体,得到庙堂与民间的一致拥趸。政治背景,社会心理,决定着文化发展的轻重缓急。 隶书在东汉赢得了发展和普及的历史空间,自然会使这种宽博、厚重、典雅的书体提高到审美的层次。 隶书命运与篆书一样,当楷书、行草书在魏晋隋唐高度成熟以后,隶书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 书法家对 隶书的轻视,缘于楷书、行草书的流行和审美心理的变化。 清代, 隶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清代 书法家强调书法创作的艺术特性,或者说,清代还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以艺术的目光来看待书法。“根据有关文献粗略统计,清代擅长 隶书的名家有五百余人,笔者所见存其墨迹者(包括印刷复制品),亦不下三四百人,从皇亲国戚到布衣庶民,从名公巨卿至方外闺秀,从通儒学者至画家印人,论其身份可谓无所不有。” 清代历史并不漫长,必与清代人的审美观念会发生一定的关联。沈定庵对清代 隶书热爱,并不是赶清人的“时髦”,而是凭借自己的眼睛,发现了清代隶书艺术魅力。传统 隶书在清代得到了多元化的解读,这是促进清代隶书发展的“言论”基础。朱彝尊将 隶书分为方整、流丽、奇古。 王澍在《虚舟题跋》跋《礼器碑》时,将汉碑书风分为雄古、浑劲、方整,而在《竹云题跋》里,又将汉隶分为古雅、方整、清瘦。 康有为《在广艺舟双楫·本汉第七》中列举汉碑的风格,有骏爽、疏宕、高浑、丰茂、华艳、凝整、秀韵等。 |